发布作品

    对于小米汽车的一些思考

    01-24发布于:小米SU7车友圈

    官方和雷军多次公开表示,这车不会在那几个价位,还在幻想的属实没必要,市面上车子多的是,各价位的优秀产品也不少,没必要死守这个。

    你们要不要看看主流中大型纯电轿车都在什么价位再来幻想呢,市面主流:

    汉EV起步,基础配置 60°电池 204马力 506续航7.9零百 极速185,19起,

    毛豆3 基础配置 60°电池 4.7m车长 264马力 606续航 零百6.1,现在23左右,

    小鹏p7i 基础配置 64.4°电池 马力276 550续航 零百6.4 极速200 起步22

    海豹 基础配置 61.4°电池 马力204 550续航 零百7.5 极速180.起步19

    星纪元 基础配置 60.7°电池,马力252 续航550 零百7.4极速200 起步22

    智界s7 基础配置 62°电池 马力292 续航550 零百5.4极速210 起步25

    这只是这些纯电车型最最基本基本的参数,就不提各家不同领域的优缺点差异了,比如什么汉的悬挂,特斯拉的内饰,车机系统差异,智驾差异,底盘用料差距,或者多数都是老平台,面临换代这些老生常谈的问题了。

    目前主流中大型纯电轿车里,个人认为综合产品力刨除未发售的SU7,有一个绝对的王者,极氪007,优秀的底盘,全新的架构,+20000升级100°三元锂电池,这一个良心选装秒杀所有车型,我估计其他任何厂家找不出第二个这种诚意的选装配置。其他方面综合比较更是压过市场一众竞品。智界s7跟那几个老平台的家伙比好点,但是价格跟配置没任何诚意,喜欢华为的可以选。

    说到底,因为国人对SUV的偏爱,导致各家对SUV车型都在卷,卷配置,卷价格,纯电轿车纯纯躺在那数钱,我觉得上面主流这些纯电轿车车型跟差不多价位的SUV比没任何竞争力,一群老平台搁那赖着也能数钱。

    说回SU7,标准532车型,不提max版本的配置,很多人被吸引的应该是车身的设计,底盘用料,全铝底盘,高强度笼式车身,车机生态。这些又不是max的独有,在标准版上也可以得到,max上的配置肯定会卖到一个相当可观的价格,我相信不少人觉得标准版就足够了。

    标准SU7基础参数,73.6°电池,299马力 668续航 零百5.28 极速210,不输上面任何的主流基础配置吧,还是那句话,没有SU7,个人认为,市面上纯电轿车同级别的唯一王者,综合产品力远远甩开竞品的只有极氪007,优秀的底盘感受,新一代的三电架构,800v平台,满满诚意的价格跟选装配置,质感较好的内饰用料,哪怕SU7以后出来我觉得只看配置性价比不一定比得过007.但是车不是手机,手机可以通过多维度参数比较,车上面还有很多无法量化的配置,只能看个人喜好跟偏爱。007唯一不喜欢的就是外观设计了,车头莫名其妙的灯带,新能源车的通病,臃肿的车身线条厚重的车身,加上蚌式机盖,后排小板凳,属于是个人不太偏爱,当然这些仁者见仁,看个人喜好,还是非常有诚意的一款产品。

    总之,就是,个人感受,目前市面上的纯电轿车车型,多数都是躺在老平台上数钱,多数都是没有任何诚意的配置跟价格,远不如SUV市场的激烈程度跟诚意。

    但是目前出现了一个耳目一新的竞品,各方面都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感觉,吸引了不少人的期待,但是对于小米来说,他们的野心远不止于此,第一款车型他们不会做什么性价比车型,就是要做一个标杆车型,哪怕以后再做往下探的配置车型,那也是以后的事,所以才有了我们看到的大力宣传的各种功能配置,诚然,那些多数都是max车型有的,而且目前来说max车型显然价格不会低,它们的野心远不止国内市场。

    说到这就不得不提回小米公司的主营业务,消费电子业务,拿手机来说,去年小米卖了大概1.5亿台手机,国内大概5000万,国外大概1亿台,出货量世界第三,国内第五,国内手机市场远比国外卷,小米的国外市场发展是国内所有品牌最狠的,欧洲各国登顶前三,与苹果三星抢夺市场,小米的数字14系列,国际版分别为999欧1299欧起步,真正是iphone的直接竞品,而且卖的不错,在国外的口碑比国内的口碑好好几个次元,对于它的汽车业务出海来说,有先天的品牌知名度和渠道优势,这也许就是小米汽车没有再另起一个子品牌造车的一部分原因吧,相比蔚小理这些品牌,可以说有先天独厚的优势,这些品牌在国外的知名度可以说是零也不为过,寥寥无几的人知道,仅有的一些都是通过倒爷倒出去的,再加上区域政策对本土品牌的保护,像欧美地区的市场想要打开的话国产品牌还需慢慢攻克。

    说回车,北京小米工厂一期产能产能计划15万,目前透露出来的消息大概3.4月份正式发布开启预售,我估计小米本身标准版第一年也没准备走量,按目前消息大概率还有一个pro版本,大电池单电机长续航版本,这是真正的走量车型,按一期有限的产能(估计第一年也就8万台左右),首推pro跟max车型。另外很多人被网络节奏代入一个误区,就是买车的都是小米手机用户,不知道为什么要有这种节奏。

    车跟手机完全不同的消费品,照这么说蔚小理干脆别卖了,人家刚开始的时候都没有任何用户基础,全新的品牌现在不照样从合资品牌嘴里抢肉吃,更别说小米这种有巨量用户基础的消费电子巨头了。小米除手机外最知名的应该就是小米智能家居生态链产品了,一个有趣的数据,米家app(小米控制智能家居的app)的用户超过40%为iphone用户,小米也经常被调侃为苹果最佳配件厂商,有很多配件产品配合iphone比自家产品更好。大多数用户的消费需求从来不会局限于某一品牌,能带来更好的使用感受才是最重要的。

    按目前表现出的产品力结合它的产能,发布以后标准版大概率比较难订,前期大概率优先自媒体,以及优先高配产能,我是纯粹被车的设计吸引的,高配版本的那些高性能的东西或者智驾什么的真的用不太上,不过对于商家来说,肯定更喜欢那些不差钱的高配用户,更有利于品牌价值和利润,资本都是逐利的,绝大多数汽车厂商的标准版都是为了拉低门槛吸引用户,并不为了走量。

    言而总之,希望早点发布,不要钓潜在用户的胃口了,小米确实中文互联网营销大师,雷军关注几个汽车kol都能顶上热搜前三,一个汽车技术发布会霸榜热搜,微博十几亿阅读量,这对于传统车企来说真是降维打击了。

    最后,希望工厂多产点标准版,照顾一下穷哥们,标准版价格有诚意一些,max爱怎么造怎么造,反正也买不起,以后的车型系列赶紧上马市场的宠儿SUV。


    作者提到的车系:


    前往